当篮球在浙江的乡村土地上跳跃,激起的不仅是尘土与汗水,更是一场关于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的深刻变革。从嘉善的文化礼堂到安吉的山间村落,从台州的乡镇球场到杭州的城乡接合部,“村 BA” 这一源自贵州的民间赛事,在浙江大地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,成为点燃乡村健身激情的火种,更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。
在嘉兴嘉善,“村 BA” 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篮球比赛。2024 年重启的嘉善县农村文化礼堂 “村 BA” 联赛,吸引了全县 113 个村社代表队、1300 余名村民运动员参与,近 300 场比赛覆盖城乡,线上线下观赛人次突破 50 万。赛事不仅在室内篮球场激烈角逐,更延伸至室外的体育集市 —— 乒乓球、气排球、冰壶等体验活动让村民们在观赛之余也能亲身参与,而 “我们的村礼” 推介则将黄桃、大米、非遗手工艺品等乡土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。这种 “体育 + 娱乐 + 经济” 的模式,让篮球不再是少数人的竞技,而是全民共享的盛宴。
在台州白水洋镇,“村 BA” 则走出了一条本土化路径。自 2017 年首届赛事以来,该镇严格限定参赛资格为本地村民或在本地工作者,甚至允许 “村里的女婿、外孙” 组队,但一支队伍最多仅两名 “外援”。这种 “只姓村” 的坚守,让赛事始终扎根乡土。第八届 “家联杯” 乡村篮球赛吸引了 20 支队伍、近 300 名球员,现场观赛超 6 万人次,网络直播观众达 3leyu·乐鱼(官方)APP下载48.7 万人次,抖音话题流量突破 1.4 亿。当白发老人与孩童共同为场上的亲人呐喊,当外出务工的青年返乡组队参赛,篮球场上的每一次跳跃都在重塑乡村的社交网络与情感联结。
浙江 “村 BA” 的火爆,本质上是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完善与群众健身意识觉醒的双重结果。截至 2024 年底,浙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3.17 平方米,全省 55 个县(市、区)拥有 “一场两馆”,城乡 “10 分钟体育健身圈” 逐步成型。在姚庄镇姚庄村,全民健身广场不仅有篮球场,更配备了健身房、乒乓球室、门球场等设施,让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。安吉杭垓镇尚梅村的丁泽南,既是民宿主理人,也是 “村 BA” 球员,他在训练间隙直播比赛,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活力,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。
数据更直观地反映着这场变革:2025 年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(“浙 BA”)第一阶段 “百县大战预选赛” 吸引了全省 250 场比赛,观众席上的创意横幅、中场的文旅表演、赛前的特产互赠,将篮球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,线上线下互动引发全民参与热潮。而在乡村层面,上一届 “村 BA” 共有 4200 多名村民报名,近 800 场比赛吸引了 1.2 亿人次观赛,全网点击量超 2 亿次。从田间地头到网络云端,篮球成为连接城乡、跨越代际的纽带。
浙江 “村 BA” 的价值远不止于体育。在嘉善,赛事与乡村运营、农旅融合深度绑定。总决赛场外的 “姚庄‘村礼集市’” 上,灰汤粽、六塔鳖等特产供不应求,政府负责人直言 “通过集市打响特色产品,助力农户增收”。在丽水青田,“村 BA” 观赛与瓯江畔的西式长桌宴结合,吸引 5 万余人次参与,带动咖啡馆、西餐厅客流激增两倍。这种 “赛事搭台、经济唱戏” 的模式,让体育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杠杆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与基层治理。在安吉章村镇,“村 BA” 让原本因人口外流而冷清的村庄重新热闹起来,村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,维护秩序、清洁环境,基层凝聚力显著增强。白水洋镇通过球员注册制、甲乙分级制等规则创新,将篮球场上的公平竞争延伸至乡村治理,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村民的规则意识与集体荣誉感。正如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所言:“‘村字号’赛事不仅是全民健身的载体,更是以文化人、推动乡村善治的重要抓手。”
站在 2025 年的节点,浙江 “村 BA” 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迈进。嘉善计划举办长三角乡村篮球邀请赛,邀请上海、江苏等地队伍参赛,将赛事影响力扩展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。“浙 BA” 联赛则探索 “票根经济”,观众凭球票可享景区折扣、民宿优惠,甚至兑换非遗体验,真正实现 “一场比赛撬动全域旅游”。而在政策层面,《关于以 “千万工程” 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 “三大差距” 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,到 2027 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3.8 平方米,并将 “村 BA” 等赛事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。
从 “村 BA” 到 “浙 BA”,从乡村赛场到城市舞台,浙江正以篮球为媒,书写着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当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与村民的欢呼声交织,当汗水浸透的球衣与乡土特产的香气混杂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激烈的比赛,更是乡村重塑自我、拥抱未来的生动实践。正如洪溪村文化特派员陈荣华所言:“硬件越来越好,活动越来越丰富,老百姓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了。” 这,或许就是 “村 BA” 给予浙江乡村最珍贵的礼物。